二、技术反推:从导弹射程看战场谎言
现代空战本质是武器代差的碾压。据开源情报分析,印度此次出动的“阵风”战机配备“流星”导弹(射程150公里),而巴基斯坦的歼-10C搭载的霹雳-15射程可达200公里以上。若印度真如其所言“未让巴机越界”,则意味着印军必须在本国领空边缘完成拦截,这恰恰使巴方霹雳-15的射程优势得到最大化发挥——印军战机反而成为远程狙杀的活靶子。
更耐人寻味的是,路透社援引美国官员证词称,至少两架印度战机确被霹雳-15击落。而印度空军发言人对该报道的回应并非断然否认,而是意味深长的“不予置评”。这种态度与巴方高调展示残骸对比图、公布“阵风”编队通话录音形成鲜明对比,孰真孰假,看官自有明断。
三、认知战博弈:从“击落数字”到国家颜面
此次冲突的本质已超越军事层面,演变为一场精心设计的认知战役。印度选择模糊化处理战果,实为多重算计:
国内政治止损:莫迪政府深陷选举泥潭,需制造“战略威慑”形象维系民意。具体战果若公开,可能引发对军费效能的质疑——毕竟单价2.4亿美元的“阵风”若被击落,反对党必然群起攻之。